LOADING

智利作家拉巴图特新作《理性的疯狂梦》深度追溯人工智能起源

AI快讯2024年6月19日 00:00发布 益丰AI
83 0 0

距《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三年后,智利作家本哈明·拉巴图特的第一部长篇《理性的疯狂梦》出版,这次,他选择直接用英语写,接着又将其翻译成西班牙语。近日,由耿辉担纲译者、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上海九久读书人推出《理性的疯狂梦》简体中文版。

智利作家拉巴图特新作《理性的疯狂梦》深度追溯人工智能起源

本哈明·拉巴图特

本哈明·拉巴图特是80后,在荷兰鹿特丹出生,两岁时随父母回到智利,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住了六年,又随父母搬到了荷兰海牙。他十三岁时,一家人又搬回了圣地亚哥……一个是“欧洲门户”,另一个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麓,在自我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本哈明·拉巴图特往返于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七岁时便成了双语者(英语和西班牙语)。

智利作家拉巴图特新作《理性的疯狂梦》深度追溯人工智能起源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智利]本哈明·拉巴图特 著 施杰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九久读书人 出版

在《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之前,拉巴图特其实已出版了两部作品,印数很少,如今已很难找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光之后》这本拒绝明确体裁分类的杂文集,见证了拉巴图特经历深度抑郁、精神崩溃的一段时期,日后打通科学和艺术的跨学科尝试其实就酝酿于此时。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原本用西班牙语写成,书名是《可怕的绿》,典故来自这本短篇小说集里第一个故事《普鲁士蓝》,化学家舍勒发明出一种鲜艳的翠绿色——诱人却有毒,成为拿破仑最喜爱的颜色,这种绿色铺满了拿破仑所住的别墅,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他去世的两百年后,人们在他头发的样本里检出了高含量的砷。或许正是这种毒素引发了他的癌症,在他胃里蛀出了一个网球大小的洞”。拉巴图特借一种颜色的发明,串连起战争、艺术、物理、化学……各个学科,也许在他看来,知识本来就是相通的,需要从各个角度来理解。

在采访中,拉巴图特说他非常想写约翰·冯·诺依曼,因为在拉巴图特看来,诺依曼是20世纪最聪明的人,任何问题都难不倒诺依曼,凭借强大的数学思考能力,他参与研制原子弹、发展博弈论、让计算机从一个缥缈的概念变成现实,可以说,我们今日所生活的现代世界,总设计师就是冯·诺依曼。

智利作家拉巴图特新作《理性的疯狂梦》深度追溯人工智能起源

冯·诺依曼

冯·诺依曼没有写日记、写文章讲自己的习惯,他和千千万万对后世有巨大影响却在去世后名声淡去的科学家一样,如今只有研究博弈论和计算机的专门人士还会提起他的名字。而拉巴图特向来不是按理出牌的作家,他决心向前追溯人工智能的诞生源头,在“人工智能之父”冯·诺依曼那被遗忘的人生中间寻找真知灼见。

智利作家拉巴图特新作《理性的疯狂梦》深度追溯人工智能起源

《理性的疯狂梦》[智利]本哈明·拉巴图特 著 耿辉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九久读书人 出版

构成《理性的疯狂梦》主体部分的,是虚构的口述史,冯·诺依曼身边的14个讲述者依次现身,从他的弟弟、母亲、同窗同学、教过他的老师,到和他一起共事做研究的人、他的两任妻子、他的女儿……有人问拉巴图特为什么不从诺依曼自己的视角来讲述,他回答:“单一的讲述者拥有过大的权威……野兽或神灵不该被赋予一个声音。”

智利作家拉巴图特新作《理性的疯狂梦》深度追溯人工智能起源

冯·诺依曼和奥本海默

拉巴图特的创作动机,就隐藏在THE MANIAC这一缩写里,所谓MANIAC是“数学分析机、数值积分器和计算机”的缩写,是冯·诺依曼和奥本海默等同事一起研制原子弹时(今年横扫奥斯卡的热门电影《奥本海默》略去了冯·诺依曼),利用业余时间(花了五年)建造的机器,“看上去就像涡轮增压V-40引擎装进了一台巨大的织布机”。你可能已经发现了,这个缩写恰好是个形容词,意为“疯狂”。从《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到《理性的疯狂梦》,拉巴图特关注点一以贯之。

正像西语研究专家滕威教授的评价:“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个所谓的工业4.0、人工智能、生物学革命时代,我们正处在一个人类的前所未有的科技高潮,或者说我们正处在这样一种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自信心极度膨胀的时代,可是这个时候恰恰是我们最需要对人类的所谓启蒙理性和我们认识世界、掌握世界的自信心高度质疑的时刻。”

在牛津大学学习物理学,又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获得蛋白质晶体学博士学位的阿南约·巴塔查雅,在2021年10月出版了有关冯·诺依曼的思想传记《来自未来的人》(The Man from the Future),该书被《金融时报》和《泰晤士报文学增刊》评为年度书籍。巴塔查雅这样评价冯·诺依曼:“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息息相关,人们不禁怀疑他是不是一个时间旅行者,悄悄地播下了他知道会塑造地球未来所需的观念。”

冯·诺依曼见证了二战的残酷、原子弹的爆炸,他的话在今天听来依然有极大的启发性:“没有灵丹妙药可以避免人类在技术手上灭绝,我们只能依赖人类的品质:耐心、灵活性和智慧。”

这也是我们今天阅读拉巴图特,理解他跨越理科、文科僵化分界的尝试的意义。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AI生成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