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复活”亲人:数字永生的伦理与情感抉择

AI快讯2024年5月12日 21:10发布 益丰AI
145 0 0

AI“复活”亲人:数字永生的伦理与情感抉择

全文共3207个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AI技术让数字永生成为可能,有人选择在虚拟世界里“复活”亲人,以期“再见一面”。而当通过AI技术实现与逝去亲人某种程度的相聚时,并不全然是支持的声音。

见到AI“复活”的奶奶,张坤圆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错失最后一面的遗憾,在那一刻得到了补偿;赶在新春,祝明将制作的“复活”小叔的视频给亲人观看,在身边人肯定的声音中,父亲的态度略显回避,“都过去这么久了,你还拿出来让人难受”。

情感的需要和技术的可供性催生AI“复活”产业,但公众人物被“复活”用于攫取利益、逝者权益保护、情感补偿还是情感纠葛等问题的出现,不得不使人们冷静的审视这一问题,需要重新考虑技术伦理和法律边界。

记者丨曾庆芳 张海琪

编辑丨萍迹

01 “人就是活一个盼头”

奶奶脸上的皱纹、牙齿的缝隙,这些照片里原本模糊的细节,在AI“复活”技术下,逐渐变得清晰,视频里,人物的面部肌肉开始活动,有了表情。情感牵动之下,张坤圆感觉奶奶好像又出现在她的眼前。

其实视频本身并非完美,僵硬的表情,陌生的音调,张坤圆能感觉到这个“奶奶”是假的,但她总体上对成品感到满意,因为遗憾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弥补。“人就是活一个盼头”,张坤圆认为短暂的温暖好过长久的遗憾。想奶奶的时候,她就会拿出视频看一看。

想念奶奶时,张坤圆会买一份饺子,朋友圈里写道,“点一份胡萝卜馅的饺子,假装是奶奶包的,饺子里藏着奶奶的味道”,然后设置为仅自己可见。她在奶奶家度过小学时期,奶奶常问“明天想吃什么?”,胡萝卜馅饺子、土豆饼、香肠味花卷,思念是一种味道,现在再看到这些美食,张坤圆都会想起奶奶。

AI“复活”亲人:数字永生的伦理与情感抉择

▲张坤圆发布的思念奶奶的朋友圈。受访者供图

前些年,奶奶被诊断为癌症晚期,医生说撑不过五年。在张坤圆备战高考的关键时期,奶奶住进了医院。当时学校限制进出,期间张坤圆与奶奶打了一通视频电话,她一声声喊“奶奶,奶奶”,奶奶没能认出她,“你奶奶是谁,我不认识”,这是她们的最后一面。

至亲的离世,错失最后一面的遗憾,成为张坤圆内心缺憾的一角。当在平台偶然浏览到AI“复活”亲人的内容时,她找到了王宇航的团队,立即下单。   

子潦即将大四毕业,去年年底他打算把AI“复活”亲人作为自己的创业项目,团队1月份正式组建,一月后产品通过小程序上线,提供AI聊天和AI动态生成视频的服务。张坤圆和他简单聊了奶奶的故事,提供了一张照片给他,仅用一晚,就收到了子潦发来的视频。

“下单用户大多是年轻人,30-40岁左右。”小张也是AI“复活”产品提供者,悲离的故事里总伴随着温情的回忆,听过许多故事后,让他坚定自己做产品的意义。他记得那位想要AI“复活”母亲的男生的故事,“像是一种朝花夕拾的感觉”,男生的母亲从小就用相机记录了很多关于两人的影像。当母亲离去之后,男生因怀念母亲找到了他,小张希望通过产品让活着的人走出暂时的悲伤,继续好好生活。

02 “复活”,从概念到现实

“你把这件事情做成了,我们这辈子也没有什么遗憾了。”爷爷奶奶得知祝明“复活”小叔的想法后,极力支持他,帮他寻找小叔的数据和资料。父亲同样重感情,但他担忧技术会带给父母又一次伤害。

对祝明而言,小叔是亲人,是同频的朋友,也是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小叔是父辈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每年春节,小叔教他画画,有时夜间两人挨着一起睡。在他的引导下,祝明慢慢走上艺考路。但在2017年,小叔因为疾病和超负荷工作永远离开了他。

祝明遭受了较大的情感打击。2018年开始,他就在筹备借助AI技术“复活”小叔的事情,出国读研时选择了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专业,从本科偏文科的专业转向理工科。

即使研究生期间所学专业是不熟悉的领域,需要从基础知识开始学,学习过程存在困难,祝明也还是一直坚持着。ChatGPT3出现时,他内心感到欣喜,这意味着“复活”小叔可以更快地实现了。

AI“复活”以大模型应用技术为基础,对收集到的已故人物的数据素材,使用一定AI模型进行训练,从而生成与逝者形貌、声音及生前习惯类似的数字人。

小叔微信给他发的语音,祝明一直保存着,同时还搜集到一些其他数据。根据小叔以前的生活方式和老家的方言,以及记忆中小叔会对爷爷奶奶说的话,祝明将现有的数据导入到大语言模型来模仿小叔说话,录制下来就完成了声音部分,再使用照片,运用风格迁移的技术,完成对口型和说话的功能。

AI“复活”亲人:数字永生的伦理与情感抉择

▲祝明和奶奶观看AI制作的小叔的视频。受访者供图

通过图片、声音和数据三者的结合,小叔的形象得以呈现。看到视频后,爷爷奶奶流下了眼泪,嘴里念叨着许多有关小叔的过往。  

03 争议与边界

以往人们总是通过有实感的“物”寄托思念,物品留存逝者生活过的痕迹,而在“后互联网时代”,逝者留下图像、声音和视频等“数字痕迹”,实现某种程度的永存。有学者指出,葬礼是传统仪式中对亲人的告别方式,现今媒介载体中存在的“数字痕迹”,为生死的沟通分割带来了变化。

利用AI技术对这些数字痕迹进行建模,“再现”亲人的音容笑貌,第一个争议在于虚拟的复活带来的是情感的安慰还是新的情感冲击。

在过去,生与死是有明确的界限的,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通过特定的媒介(墓碑、牌位)与死者交流,这种交流往往是一种仪式性的纪念,沟通过去和现在,以及寄托未来。但是,数字技术所创造的AI复活使生与死的界限模糊了。移动互联网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召唤死者”或“被死者召唤”,这种交流涉及的是超真实的情感召唤,而且只涉及情感。

心理专家认为,AI“复活”亲人,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的情感得到慰藉,但过度依赖,可能让人回避现实。虽然AI“复活”的初衷是提供慰藉,但它可能成为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让人们难以接受亲人的真正离去,延续甚至加剧悲伤的情感。

第二个争议在于,AI“复活”热潮之下,应该如何尊重和保护逝者权益。这涉及到在过去不可能存在的一种劳动形式——死亡劳动,也就是对死者的剥削问题。在前数字技术时代,死者天然具有不可以剥削性,死亡意味着与一切经济价值的脱钩。但现在死者“死而复生”还要继续创造剩余价值。而这种价值的来源恰恰是他们的亲人,或是对死者亲人的伤害。

小张目前公司有专门的团队负责AI“复活”亲人项目,团队目前可以提供定制聊天和定制视频的服务,套餐价格在688-3888不等,目前每天的订单量有1-2单。在一些电商平台上,有不少商家做AI“复活”生意,价格从十几元到万元不等。

AI“复活”亲人:数字永生的伦理与情感抉择

▲电商平台上制作AI复活亲人的店铺。网络截图

如果说亲人为了怀念而主动选择复活死者,是符合现有商业逻辑的个人选择的话。那么,单纯因为流量价值而复活死者,通过消费死者进而攫取商业利益,这种行为就已经触及了法律的边界。

前段时间,一位博主发布AI“复活”几位已故艺人的视频,在网络上得到广泛传播,这让死者家属陷入极为痛苦的境地,让他们继续遭受情感伤害。部分公众人物的亲属为此发声,对发布者擅自“复活”的行为强烈抵制。

已故明星乔任梁的父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网络上传播的“儿子被复活”影像不能接受,“他们未征求我们同意,这是在揭伤疤”。    

有律师表示,个人利用AI“复活”亲人、缅怀纪念,且在必要范围内使用,无需过度干预。而如果在公共平台扩散传播,用于市场盈利,是否侵犯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就要特别考量。

公众人物离世后留有的数字痕迹,比常人更容易获取,然后未经家属同意被“复活”,利用这项技术博取流量或牟利,与为亲人提供慰藉的初衷渐行渐远,还可能涉及新的法律问题。

(文中子潦为化名)

参考文献:宋美杰 陈元朔. 逝者犹可追:基于数字痕迹的生死沟通与情感联结. 国际新闻界. 2023, 45(12): 101-116

 -封面、海报图源视觉中国-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AI生成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